失窃案的风波还未平息,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损坏,将故宫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除了对损坏文物的指责外,该事件公布的一波三折,也使故宫饱受争议。 7月30日,博主“龙灿”爆料称,“故宫器物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当日,面对记者提问,故宫方面表示:“也是刚刚通过微博得知此消息,目前院方尚未接到相关部门的汇报。”可7月31日故宫发布的情况说明表示——“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说明同时提到,7月5日下午,调查组(由故宫博物院相关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召开会议,听取了相关人员的情况汇报,7月21日形成了原因报告初稿,7月26日调查组又进行了讨论。 也就是说,故宫方面至少7月5日就已获悉此事,但直到7月30日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却依然不承认此事。至7月31日,发布情况说明时,离文物被损,已过去了27天。 故宫承认损坏一级文物哥窑盘 7月30日19时07分,来自四川成都,署名“龙灿”的微博博主爆出猛料,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此人同时在微博中透露,此消息“是真的,我老师亲口告诉我”。 此消息一经发布,刚刚因失窃案备受公众指责的故宫博物院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7月30日晚记者发稿时,故宫方面表示也是刚刚通过微博得知了此消息,目前院方尚未接到相关部门的汇报,究竟是否有瓷器被摔坏,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7月30日晚刚刚表示“尚未接到相关部门的汇报”的故宫,7月31日上午就发布了“宋代哥窑瓷器在故宫受到损坏一事”的情况说明。 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在说明中称,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后,科研人员立即停止仪器运行,保护现场,并向部门领导进行了汇报。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主管院领导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决定暂停实验室的全部测试工作,对该设备进行检测。随后,成立了由相关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要求全面、细致地开展调查工作,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同时着手准备相关材料,待事故原因全部调查清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7月5日下午,调查组召开会议,听取了相关人员的情况汇报,对导致事故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进度。 经过实验室科研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对发生事故的设备进行检测,反复模拟实验过程,多次集体讨论,并请院外相关专家参与论证,分析事故原因,于7月21日形成了事故原因调查报告初稿。报告初步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仪器操作时存在失误,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报告中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在调查组成员分别对报告进行审阅的基础上,7月26日,调查组又专门就该报告进行了集体讨论,对其中的事故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要求对报告进一步补充,以期尽快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同时,对事故相关责任人的处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故宫说,鉴于宋代五大名窑的学术研究中长期存在诸多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故宫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逐步开展检测、研究,以期推动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从去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这台无损检测仪器顺利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文/本报记者 王岩 马未都:一级文物损坏已非个例 “我不认为是程序、制度上存在问题,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纯熟度”,针对故宫宋代哥窑瓷器损坏一事,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表示,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并呼吁相关从业人员提高责任心。 ■操作失当是事故主因 具体到此次事故,马未都分析说,故宫博物院给出的说明中明确了,瓷器是在参与无损分析测试时受挤压损坏的。所谓无损分析测试,是指无需提取样品、不损坏文物的一种仪器分析测试方法。 “我不认为是测试的程序或制度上存在问题”,马未都说,因为故宫此前用这种办法分析测试过50多件陶瓷文物都没有问题。他分析,更大的可能性是具体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纯熟度。“以前干这行的,毛手毛脚的人根本进不来”,马未都表示,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才能防范事故发生。 ■完全修复没有可能 由于故宫给出的说明中没有交代瓷器的具体损毁程度,“是裂成两半还是全成粉末了”,马未都说,所以很难说瓷器能修复到什么程度。不过,马未都说,即便是最理想的状态,瓷器只是一分为二了,用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将其粘合成一体,但其价值、寿命跟从前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完全修复是不可能的”。 ■一级文物损坏并非个例 马未都还表示,文物在保管、测试过程中遭遇损坏并非个例,以前很多博物馆都发生过类似事件,但有些是文物的价值没有这么珍贵,还有很多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微博、博客这些快速的传播手段,很多事故都被掩盖没有传播开而已。 就连一级文物的损坏,马未都也表示不是个例。“还是要呼吁从业人员要提高责任心,才能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文/本报记者 樊江云 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表示 原因查清之后必须追责 “搞测试的人是干什么吃的?”昨天,听说故宫宋代哥窑瓷器受损事件后,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痛惜不已。 谢辰生介绍说,无损测试技术避免了过去对文物断代或化学成分分析需要取样的不足,这是文物检测分析技术的一大进步,但它避免不了人为操作失误给文物造成的更大损失。 谢辰生表示,事故发生后,需要弄清楚两点,首先,对这件一级文物进行测试,是否得到了相关主管领导的批准;其次,操作人员是否有相关的资质,“找一个‘二把刀’肯定是不行的”。查清原因后,该追责的要追责,“除了直接操作人员,相关主管领导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责任?” 至于受损瓷器的修复,谢辰生表示,文物的特性决定了,其受损后不论采取何种手段修补,即便表面上完全看不出瑕疵,但它的价值和受损前绝对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让人这么痛心的原因”。■文/本报记者 樊江云 四问哥窑瓷器被损事件 这是一次气氛严肃而沉郁的采访。 采访主题:国家一级文物、宋代珍贵哥窑瓷器在故宫科研中被损坏。 采访地点:7月31日15时故宫博物院。 受访人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冯乃恩。 ■一问:损坏是如何发生的? 记者:首先想知道,从专业角度讲,这次事故是不是一个低级错误? 苗建民: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建立于2005年,这台设备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使用,当事人经常使用该设备,而且是最早接手这台设备的人之一。去年我们开始做宋代5大名窑的官窑检测工作,共检测了50多件完整器物,没有出现问题,非常顺利。通过科学的检测,还发现其中7件器物跟以前认识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有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计划。今年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哥窑的检测工作。遗憾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生了失误。 记者:这个失误怎么发生的? 苗建民:是这样的:检测仪器中有一个很大的样品台,把器物放在样品台进行检测时,需要将样品抬升到一定高度进行调焦。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数值出现问题,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 记者:能介绍这种检测仪器吗? 苗建民:这是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我国至少有七八家机构都选购、采用了这台设备。在国内算是比较普遍。 记者:进行这种一级文物检测的科研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资质?事故当事人是否具备这种资质? 苗建民:这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就来到这个实验室,进行过正规的培训。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她来操作这台设备。其专业技术职称是中级。由于我们实验室2005年才组建,她是第一批来实验室工作的,算是资深。去年50多件古瓷的检测她也参与了,没有出现过情况。 ■二问: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失误? 记者:为什么这次会出现操作失误? 苗建民:这个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仪器上也还有可根据故宫的特殊需求改进的地方。例如,这台仪器在输入一个数值后,没有再次确认的功能。但我们还是认为,应该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自己操作失误造成的。当事人很痛心,这不只是个人要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 记者:这件被损文物定为一级乙,这是什么概念?破损程度如何?能修复好吗? 娄玮:按照国家规定,珍贵文物分一、二、三级。一级文物是最珍贵的。故宫博物院又把一级文物具体分为一级甲、一级乙。我们院共有63件哥窑文物,其中57件是一级品,包括一级甲和一级乙。目前这件文物破损成6瓣。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应不成问题。国内对陶瓷修复有很丰富的经验,不只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都有很成熟的修复经验。 ■三问:为何不迅速上报? 记者:网民质疑故宫此事有瞒报之嫌。你们为何没有很快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陈丽华:网民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既有人的因素,也涉及机器的使用。我们在第一时间要求立即停止检测工作,要求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测试。复杂性就在对机器的测试过程上。如果可以简单断定为操作人员的失误,这会造成一定的后续问题。当事人当时的直觉是,输入的数值没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检测,对她输入的数据反复进行模拟……每做完一次,都要进行讨论,并请来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进行相关分析、讨论。最后断定是人为操作失误。我是调查组长,院里要求我一个月内一定要把事实调查清楚,这期间,我很着急。但过程是复杂的。 宋纪蓉:这是故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既牵涉到文物的损坏,又牵涉到仪器,涉及到人。遇到这种新的情况,院里很慎重。我们是很严谨地按照科学的态度把事情调查清楚,以谨慎的态度处理这个事情。 记者: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文化部和文物局? 娄玮:文物法规定,文物被抢、被盗、丢失等等,应在第一时间立即报警,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在业务工作当中出现的损毁等情况,需要报国家有关文物主管部门审核处理,但没有规定时限。我院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规定了一个月的时限。我们这个处理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处理方式。首先得摸清楚产生事故的原因,才能向上级和公众报告。如果没有搞清原因,将对厂家、对当事人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引起其他相关问题。这是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不存在瞒报情形。 记者:网民质疑,最近故宫发生的失窃案、“会所门”,乃至今天的破损案,都是网上先爆料,你们被动应答。对此,你们怎么看? 陈丽华:单就目前这个事故来讲,完全是为了求得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回答。院里要求一定要做得细致、准确,一定要有科学性。这次事故完全是因为事故的复杂性导致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但确实没有网民质疑的所谓瞒报问题。 ■四问: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记者:对故宫进行相关科研是否产生影响? 苗建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结合起来,对古陶瓷进行综合研究,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从我们以前取得的成果来说,这条路是对的,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冯乃恩:故宫博物院不会因为出了一次事故我们就不做这个科研了。但我们要从事故中汲取教训。 记者:你们认为需要汲取什么教训? 苗建民:出事后,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故宫过去在文物安全上,一直考虑得非常周到。我们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平时都不直接接触文物,测量的时候,都是故宫古器物部的人和科研人员同时在场。但现在测量时,科研人员只有一个在现场。如果有两个科研人员在场,他们可以对每一个操作环节互相验证,这样的话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类似事故发生。这是以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 ■据新华社 名词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介绍说,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此次受损的青釉葵瓣口盘便为宋代哥窑所制。其器形高4.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7.5厘米。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一书中记载其收藏编号为“6817故145365”,是清宫旧藏。 “宋代哥窑瓷器相当珍贵,目前国内不超过百件”,马未都说,很难为这件受损的瓷器估价,不过可以参考的是,去年有两件宋代哥窑精品参与拍卖,成交价均在千万元以上。■文/本报记者 樊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