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析

[深度]刑事和解存疑

时间:2013-06-30  来源:  作者:  阅读:

    近日,北京市一中院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规范刑事审判中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在自诉案件和侵犯个人权益的刑事案中,只要案犯和被害人达成谅解,法院在量刑时就可以对案犯从轻处罚或免予处罚。日前,本网赵荔律师接受影响力周刊记者采访,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一个好的法律并不在于体现法律尊严,重要的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被害人得到赔偿,也就减少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刑事和解存疑

  □本报记者 许夏颖 发自北京

  积水潭立交桥。 公交、出租、私家车、自行车在交错中艰难地挪动着,正是下班时分,作为二环的核心地段,这几乎是每日例行的拥堵。

  车水马龙中,驾驶自家机动车的刘振来正试图并入主干道,却与开出租的郭乃奎发生了摩擦,不快上升为争吵,争执演变为推搡,愤怒中,刘振来挥掌向郭扇去……

  2月5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法官认为刘故意伤害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

  如果达成了刑事和解,刘振来或许不用为两年前的一时冲动走上法庭,他与郭也可在庭外握手言和。

  广泛采用的刑事和解

  同样是“一巴掌”引发的刑事案。

  保安郭志强感觉很“冤枉”,自己只不过想要跟烟抽抽,却遇到如此“抠门”的同事,一耳光打得同事左耳骨膜穿孔,也使自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据各地检察院不完全统计,轻微刑事案件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有较高比例,约为一半以上甚至接近七八成。

  轻微刑事案中,又以因邻里纠纷、琐事引起的争执、同学间的打架,当事人冲动而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为多,尤其在农村地区村民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刑事和解工作,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7月24日召开发布会,正式出台《关于规范刑事审判中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中院副院长陈锐介绍说,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以道歉、赔偿取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谅解,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后,人民法院据此依法对被告人从轻处罚或免予处罚的工作方法。

  “诉辩和解这种办法实际在全国各地法院,大家都在使用,并不是说没有。”北京亦非律师事务所专业刑事律师赵荔说。

  赵荔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最高法院曾对轻伤害案件不追究刑事责任做出司法解释,一中院的这个《意见》还是在法律的范围内,并不是开了某个先河,主要是在司法实践中更利于法官的具体操作。

  和解的互惠与忧虑

  目前达成刑事和解的主要以对他人的故意伤害,特别是熟人之间由于冲突导致的轻伤害,以及交通肇事所造成的人身伤害案件为主。

  按照传统的诉讼程序,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再到法院开庭审理,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如果刘振来能与对方达成和解,双方也无需为此耗费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通过刑事和解程序,对于一些简单的侵犯个人权益案件,若被告人与受害人双方能达成谅解,在短短数月甚至几十天内就可了结,大大节省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对控辩双方无疑都有益。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刑事司法制度,虽然实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但在弥补被害人损失、修复社会关系一直有所不足。

  “一个好的法律并不在于体现法律尊严,重要的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被害人得到赔偿,也就减少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教授韩玉胜指出。

  在司法和法学界,有关刑事和解制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刑事和解是“宽容相济”还是“司法不公”?

  “作为受害者来说,得到经济赔偿是应该的,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赔偿,也是心理上的抚慰。一个人是受到伤害得到补偿好呢,还是伤害后连补偿都没有好?”针对“花钱买刑”的说法,韩玉胜认为,“不能说他给赔偿了,法院从轻判处就是法律不公平。”

  但公众对其公平性的担忧也并非无端揣测,现实中,因被告人及其家庭的权势、财力等人为因素干预司法,强迫被害人“自愿”达成和解的情况的确存在,曾轰动一时的哈尔滨“宝马案”疑云未解,被害人就是在种种压力下提前与嫌疑人达成和解的。

  重在后续措施完善

  在实际中,被害人之所以愿意选择和解,除了熟人间的一时冲突,或是情节轻微等因素,往往还与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利益关照不足有莫大关系。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对物质损失的具体范围却没有加以界定。

  即使被害人对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赔偿的请求成立,所能获得的民事赔偿数额也非常有限,判决后的执行则更为艰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认为,对于因刑事犯罪引起的民事赔偿,通常的做法是“先刑后民”,民事诉讼处于“附带”、“从属”地位,国家吞并了个人,私人利益被消解在国家利益之中。

  《公安研究》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平均在400万起以上,大约200万左右的被害人无法从罪犯那里获得赔偿。即使破案侦查并提起上诉,受害人获得了司法的公正,却没有得到实质的补偿。

  一方面是公众对于和解导致判决不公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完全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受害人却可能难以获得足够赔偿的困境。

  北京市一中院的《意见》无疑有利于和解程序的规范,但只有在立法中明确确立刑事和解制度,完善和解后的相关替刑措施的同时,将民事赔偿从刑事诉讼中独立出来,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才能既消解“花钱买刑”的忧虑,又使受害者得到合理、应有的物质补偿和心理抚慰。■

 

相关链接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律师
北京刑事律师赵荔 北京刑事律师赵荔赵荔律师,男,1973年出生,汉族,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
推荐资讯
 夫妻抓娃娃——共同的爱好造就共同的犯罪
夫妻抓娃娃——共同的爱好造
起底华为事件:被猪队友坑了,孟将被引渡到美国坐牢!
起底华为事件:被猪队友坑了
累死律师的魔,不是钱,而是责任心!
累死律师的魔,不是钱,而是
“天价索赔”不等于敲诈勒索
“天价索赔”不等于敲诈勒索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